一、苦难中成长
在风雨飘摇中,种下“向阳”的信念1992年,任纪兰出生在山东省沂源县陈家沟村一个贫苦的农家。父亲体弱,母亲重病,家徒四壁。小学和初中,她两次被迫停学,高中入学的第一笔学费,是全村乡亲们你五块、我十块,一点点凑出来的。“那时候,我懂得了什么是人间冷暖,也更懂得了什么是恩情。”任纪兰说。
2013年,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曲阜师范大学。可就在入学前夕,父亲被确诊为癌症晚期。她与妹妹日夜照料,陪伴父亲走完人生最后一程。父亲离世后,母亲无人照拂,她毅然决定:带着母亲上大学。在大学旁的村子里租下两间小屋,清晨做饭、安顿母亲,再匆匆赶去上课;课余做兼职,赚取生活费;晚上陪母亲散步聊天……这是任纪兰的大学日常。她像一棵在石缝中生长的小草,倔强而坚韧。
然而,命运并未就此放过她。一次,母亲走失,她报警、求助、发动网络,彻夜寻找。直到第二天,才在好心人帮助下找回母亲。那一刻,她泪如雨下:“我明白了,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,但爱可以汇聚成光。”正是这份来自社会的“光”,在她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——将来,我也要做那个发光的人。

二、求学路上
在困境中奋起,以奋斗“反哺”恩情大学期间,学费无着落,生活举步维艰。就在此时,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、沂源县实验中学原校长李振华伸出了援手,资助她完成学业。“李爷爷说,‘你只管好好读书,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。’”任纪兰铭记于心。她以优异成绩毕业,并在教师招聘中脱颖而出。
面对留在城市或县城任教的机会,她却做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:回到家乡,去最偏远的东里镇福禄坪小学任教。这所小学,距县城50多公里,曾是李振华支教的地方。当年,这里只有平房、水泥黑板,夜晚山风呼啸,老鼠横行。如今,虽已建起新教学楼和塑胶操场,但条件仍远不如城市。“李爷爷放弃了城市优厚的生活,扎根山村,成就了无数孩子。我相信,我也能!”任纪兰说。她选择接过这份“爱的接力棒”,回到起点,反哺家乡。

三、青春的回响
从受助者到施助者,她把爱传递下去2017年,任纪兰正式成为福禄坪小学的一名教师。她全心投入教学,认真备课、因材施教,所带班级成绩屡次名列前茅。即便在母亲突然离世、悲痛欲绝的日子里,她也未曾耽误一节课。“孩子们需要我,我不能倒下。”
她说。更令人动容的是,从工作第一年起,她就在自己并不高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,资助两名贫困学生。“我希望他们知道,只要努力,就有人会一直站在他们身后。”她不仅教书,更育人。作为十九届共青团沂源县委常委,她积极组织并参与关爱留守儿童、植绿护绿、环境整治等志愿服务,用行动影响更多青年。“没有大家的帮助,就没有今天的我。”任纪兰说,“我所做的,不过是把当年别人给我的温暖,再传递下去。”

她站在操场上,目光从未离开孩子五四青年节前夕,任纪兰荣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。面对这份崇高的荣誉,她语气平静却坚定:站在学校操场上,课间孩子们奔跑嬉闹,笑声回荡在山谷间。任纪兰的目光,一刻也没有离开他们。她说:“我曾经也是那个需要帮助的孩子。现在,我站在这里,不是为了被看见,而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,能被看见、被照亮。”结语:青春不止一种模样,但最动人的,是向阳而生、以爱育爱的模样任纪兰的故事,不是一个简单的“逆袭”传奇,而是一场关于感恩、责任与传承的青春长跑。她曾是被光温暖的人,如今,她成了那束光。在新时代的征程上,正是千千万万个像任纪兰一样的青年,把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,在平凡岗位上书写不凡人生,才让“请党放心,强国有我”的誓言,响彻山河。青春何谓?
是困顿时不低头,是受助后懂感恩,是成才后愿回归,是站在讲台上,把希望种进更多孩子的心里。任纪兰,是90后的骄傲,是乡村教育的脊梁,更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最美的缩影。
向所有在基层默默耕耘的青年教师致敬!
向所有在逆境中奋起、在平凡中伟大的青春致敬!
文:冀芯颖
初审:周冰娜
复审:杨芳
终审:顾晖